▉ 前言 上一期推送中我們為大家介紹了二級淋巴器官均含有的高內皮小靜脈(HEV)結構和淋巴結(一種二級淋巴器官),本期內容中我們繼續探索另外兩種二級淋巴器官-派爾結(Peyer’s Patches)和脾臟。
▉ 派爾結 是位于小腸上,與絨毛上皮細胞明顯區分的平滑細胞團(有絨毛VS無絨毛),于17世紀晚期被瑞士解剖學家Johann Peyer發現。派爾結是黏膜相關淋巴組織(MALT)的一類,是一種重要的二級淋巴器官(小腸淋巴器官)。派爾結從胎兒出生前就開始發育,成人中大概有200個。 派爾結結構 與淋巴結相同,淋巴細胞通過HEV從血液進入派爾結,并通過輸出淋巴管排出。但不同的是派爾結沒有輸入淋巴管,這就意味著抗原無法通過該方式進入(組織中抗原通過淋巴液運輸)。 然而,派爾結利用位于小腸的位置優勢,成功“注冊”為小腸專屬淋巴器官。其頂部M細胞不含絨毛,易被小腸內病原感染,進而傳遞危險信號。同時,M細胞也是小腸抗原“采集員”,它可將與其細胞表面分子結合的腸內抗原包裹在內體中(而對正常食糜毫無興趣),運輸至小腸周圍組織。一方面,這些抗原可以在派爾結輸出淋巴液帶領下進入淋巴結。另一方面,當這些抗原已被抗體或補體調理過時,其可被派爾結FDC(濾泡樹突細胞)捕獲,提呈給T、B細胞。 圖源:https://mykosan.com/medicinal-mushrooms-fight-cancer-mechanisms/ ▉?脾臟
脾臟是“開放式”的。它沒有輸入淋巴管(與派爾結類似),也不單純靠HEV輸入T、B細胞。它位于動、靜脈之間,每當心臟泵血時,都會有5%血液進入脾臟。以至于過濾一遍全身血液,脾臟只需約0.5h。 脾臟結構 脾動脈內血液在脾臟邊緣竇內流淌,血液以這種方式在脾臟中徜徉,在經歷一番脾臟“SPA”后,歸入靜脈。
其間,初始T、B細胞會出來“游玩”,T細胞進入小動脈周圍淋巴細胞鞘(PALS),B細胞進入邊緣竇和PALS之間區域。邊緣竇內“居住”著大量樹突狀細胞(DC),這些“守衛”捕獲流經邊緣竇血液中的抗原,通過MHC II提呈。
當DC被血液中的病原感染時,它會通過MHC I將信號傳遞出去。DC活化后,會“跑到”PALS處告知T細胞這些戰役消息,輔助T細胞接受任務,去調動淋巴濾泡內“B細胞”開啟戰斗。然而,輔助T細胞只能接受蛋白抗原類任務,對于肺炎鏈球菌和嗜血流感菌這類被多糖莢膜“護體”的“高級菌”來說,輔助T細胞無能為力。 圖源:《Emerging Role of the Spleen in the Pharmacokineticsof Monoclonal Antibodies, Nanoparticlesand Exosomes》 幸好,脾臟內有“超級B細胞”,它們無需輔助T細胞傳遞信息,也能夠活化。這可能由于一方面莢膜多糖由許多重復性碳水化合物分子構成,這種B細胞含有表位聚集在一起的成簇BCR;另一方面,這些B細胞通過模式識別受體和補體受體辨別危險細菌。這些B細胞就駐扎在邊緣竇外邊,“重兵搜查”進入脾臟的血液。如此“重兵”配置,就減少了莢膜菌的繁殖時間,降低了戰役的難度。 圖源:《The Spleen in Localand Systemic Regulation of Immunity》 ▉?下期預告 本期推送中,我們為大家介紹了有別于淋巴結的兩種重要淋巴器官-派爾結和脾臟。下期推送中,我們將開啟新的內容,介紹免疫系統的恢復,即從活躍的免疫反應中恢復過來,防止反應過度。敬請期待。 如涉及知識產權請與我司聯系
|